
小小說一兩千字的構制,對作家是一種挑戰和考驗。
小小說不僅僅是寫一個壓縮了的故事;也不是一種新聞事件式的匆忙勾勒。我希望我們的小小說,具有一種文化品格。不管是對歷史的鉤沉,還是對現實生活的切入,貫穿此中的依然是一種古典主義的人文情懷,所要表現的依然是對傳統文化的守望和堅持。
有人把小小說,比作舊體詩詞中的絕句和小令,在有限的文字中,要寫出一種情緒、一種意境、一種思想,耐人咀嚼,確非易事。小小說又何嘗不是如此。我喜歡小小說這種文體,對作家是一種充滿誘惑的挑戰。從少至老,雖不是只寫小小說,但從沒間斷過。我總覺得小小說不僅是寫一個故事,即便寫一個故事,也不是只能按順時針方向一種路數來寫,故事可以變成裁切的片斷,可以顯現“草蛇灰線”,也可以只是幾個細節、一種情緒的流動。古人說“詩無達詁”,小小說也同樣如此。我喜歡寫一種文化氛圍,寫人物身上的文化格調,而“故事”已變得并不重要。我喜歡行文的雅逸,把字句推敲得有聲有色,使之具有詩的氣韻。但我自感學識、才情有限,還必須在未來的歲月里認真鉆研,所謂“活到老學到老”是也。
唐人賀知章的《回鄉偶書》:“少小離家老大回。鄉音無改鬢毛衰,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去來?!彼稳死钋逭盏摹度鐗袅睢罚骸白蛞褂晔栾L驟,濃睡不消殘酒,試問卷簾人,卻道‘海棠依舊?!?,知否?應是綠肥紅瘦?!边@里面就有小說的因子,也可提供短小說的結構妙旨。我是這樣認為的。
中國古代就有小小說?!妒勒f新語》《聊齋志異》等等,講故事,寫人物,注意細節、意境的營造,某些方面更近似詩歌絕句。我寫小小說,更多的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。搞文學還是要讀書,要讀古代典籍。國學功底對作家太重要了,過去作家詩書畫都精通。沒有很深的文化根底,沒有對中國文化典籍的了解,小小說就會很單薄。以我個人的體會,中國傳統文化根底對作家、藝術家來說非常關鍵。其次,要按材料取舍,因材下筆。小小說的構思要更為巧妙,文字要更精煉,像寫詩一樣推敲,進行藝術上、思想上的反復磨煉。第三,小小說也要注重文化品格,注重文化底蘊。缺少傳統文化的根底,小小說會顯得單薄。
小小說自然是要有一個好故事的,自然是要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的。但我關注的是這個故事中的人物,如何強化和豐富他的文化性格。我喜歡描寫那些被傳統文化深深浸染的人物,琴、棋、詩、畫、酒、茶、民俗、風情……對于他們來說不過是一種生活的形式,或者就是他們的生存狀態,從中去開掘他們身上的文化特質,多側面地去展示他們的過人才氣、磊落胸懷、高貴操守、審美趨向。我力圖在塑造人物時,將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,轉化為一種精神形態、精神境界,人物升華為一種文化的精魂。
小小說的文化品格,還體現在作家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體悟上。我試圖在小小說有限的文字中,騰挪出一定的空間,來安排一些看似與故事和人物無關的“閑筆”,以散發密集的文化訊息,使故事和人物籠罩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之中,力求避免小小說易犯的毛病:簡單、膚淺、直露、缺少余味。
小小說的文化品格,還表現在文字的張力與控制上,簡潔而不是簡陋,從容而不顯出匆促,娓娓道來,不慍不火,當行即行,當止即止,最平易處即最下功夫處。我自感淺陋,只能加倍努力,去錘煉自己的文字。
責編:周媛
初審:周媛 終審:夏義鳳
下載APP
分享到